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

Samsung Q1EX之VIA Nano系統全港獨家剖析

INTRODUCTION
.屬Netbook/MID平台而非CULV平台
.沒有雙邏輯核心,改為超純量技術
.更低的電壓、更高的外頻
.更多的處理器快取記憶體
.更省電的晶片組組合
.古怪的記憶體設計
.規格更強的繪圖能力
.硬解看望而不可及
.小結:規格小勝,但耗電量才是重點


近月,由於ION的崛起及Intel的不合作,使包括Samsung及Lenovo在內的廠商都開始把目光重新放在台灣的晶片生產商:VIA。然而,目前市場上採用VIA最新的Nano處理器的機種,僅為屬Netbook類的Samsung NC20,以及屬UMPC類的Samsung Q1EX,但前者未有借給傳媒作長期測試,後者更完全未有引入香港。不過我們在SKY大神的協助下,成功取得他的Q1EX作測試,為大家提供全香港最詳細的VIA Nano測試。



在Nano推出的時候,還未有CULV系的概念,它的對手一直都是Atom:CULV平台的批發價在US$200以上,Notebook機種的價錢一直都在HK$5000 - $8000之間;但雖然我們不知道VIA Trinity平台的售價是多少,但根據VIA C7-M的經驗,相信不會高於US$100,而Notebook機種的售價HK$4000-HK$6000。從每港元換取的效能方面看,我們不可以對VIA Nano存有著太多的幻想。另一方面,CULV明顯是一個Notebook平台,至今仍未有廠商打算用昂貴的CULV晶片來做MID/UMPC(因為會使成本大增),但是,我們這次測試的機種是UMPC--是VIA Nano的UMPC,很明顯地,廠商從來都沒有打算把它視作CULV看待。



Q1EX所使用的U2500處理器,其實是UMPC/MID級的處理器,在頻率上其實與Netbook用的Atom N270並非同級的。

如果是Netbook級數的U2259,估計是超頻版的U2500,例如Samsung NC20用的就是1.3GHz +的版本--FSB外頻會由800MHz提升至850MHz左右,而倍頻亦會6倍提升至7.5倍,TDP亦會由6.8W升至8W。
http://notebook.yesky.com/391/8754391_7.shtml

Odin為甚麼要強調這一點?這是因為希望大家不要將Q1EX與CULV作比較,以免對它的效能有無謂的幻想;但是,如果把它與Atom N270比較的話,也許就會有點兒驚喜--特別是當我們知道代號Pineview的新一代Atom僅僅是舊酒新瓶時,就會理解為何愈來愈多廠商把籌碼押在VIA之上。

CPU

首先,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為甚麼Nano會得到廠商的青睞--這是因為它在規格上的優勢所致。雖然說Nano並沒有Atom的模擬雙邏輯核心的雙線程(Hyper-threading)技術,但Nano從運算指令入手,新加入了Atom所沒有的、但又相類似效果的超純量(Superscalar)技術(同一個時脈週期內擷取2個以上的指令進入管線),並配以亂序執行(Out-of-order),使Nano有著比雙邏輯核心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運算及多工處理速度。


另外,如果與Netbook用的Atom N270相比,Nano的核心電壓(Core Voltage)僅為0.86V,遠低於N270的1.313V,但Nano較低的電壓能做出800MHz的外頻,比N270的533MHz要高。另外,Nano比Atom更勝一籌的,是它支援更高階的64bit Windows 7/Windows Vista。


除了是運算指令的改動之外,Nano亦增加協助CPU與記憶體溝通速度的L1/L2快取記憶體。Nano除了有更多的快取記憶體之外,16-way的關聯也比Atom的要好。


然而,VIA Nano的L2 Cache都採用較低階的Write-through記憶體,故此可能會影響傳送速度...不過多了一倍的L2快取足以彌補這一點。


單從規格上看,Nano基本上是大勝Atom的--唯一令人擔心的是耗電量。這是因為Nano的核心面積(Die-size)較大所致。由於Nano仍然處於65納米製程(Atom為45納米),加上它要支援更強的技術,所以它的核心面積是Atom的1.5倍,而電晶體數量為Atom的1倍。故此,Nano的6.8W TDP比起N270的2.5W及Z520的2W都要高。

CHIPSET & MEMORY CONTROLLER

除了CPU之外,就是晶片組了。


Q1EX採用的是VX800晶片組,而不是最新款的VX855晶片組,這一點就實在值得玩味--當Samsung買了30多萬的VIA Nano+VX800後,居然就推出VX855?當然,VX800並不是不好的組合:它與Silverthrone Atom Z520/Z530同樣採用內置顯示核心的南北橋整合結構,更能節省電力,使VX800的TDP僅達5W(Atom Z530用的US15W為2.5W,而Atom N270用的945GSE為6W),結合之下,整個VIA Trinity平台的最高耗電量約為11.5W,比Atom N270的8.5W略高一點。


另外,VX800最高支援4GB的667MHz記憶體。

然而,有趣的是記憶體時序(時序愈少愈好)。
[IMG][/IMG]
一般的記憶體時序,都會按著其運行的頻率而改變,但改變都會按照記憶的時序表而設定--就如Atom N270的記憶體以533MHz運作,其記憶體時序為4-4-4-12;但是
1. VX800不但未能跑最高的667MHz,只能以533MHz運作(但NC20卻可以用800MHz!)
2. VX800在執行533MHz的記憶體頻率時,時序應為4-4-4-12,但結果卻是4-5-5-13
Odin相信是因為VX800在不同頻率下,會針對記憶體的時序作出調整,用以節能--當然,這亦會影響了記憶體的效能吧。

GPU

VX800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它所採用的Chrome9 HC3顯示核心--它有著比Atom N270所採用的GMA950更強的圖像功能,但耗電量卻更低。

但從Everest的分析顯示,Chrome9 HC3整體規格略遜於GMA950的!不過,由於Chrome9 HC3有著更高的頻率,所以運算周期比GMA950快,形成效能更高的結果。

Chrome9 HC3另一個爭議點是它的影片硬體解碼能力。據了解,Chrome9 HC3擁有著VC1、H.264等格式的壓體解碼能力。但是,即使不少人言之鑿鑿指出它有硬解功能,在實際測試後都未能成功做到硬解--Odin就是其中之一.而且無論在DXVA1的Windows XP、或是DXVA2的Windows 7都不能硬解。

Odin特意透過DXVA Checker檢查過,Chrome9 HC3的確是有硬解功能的,但Q1EX硬是硬解不了。


筆者就此曾分別去信向VIA及Q1EX發售點Samsung美國方面查詢,但結果仍然是失望的。Odin估計在硬件上,Chrome9 HC3的確是有做好硬解的準備,但是在驅動程式方面卻不容易配合,故此才有VX855及其Chrome9 HCM的出現--真正可靠的硬解功能。

VERDICT

從規格上看,Odin認為Nano的確能做到價廉物美,作為低端平台來說已經會能擁有很不俗的性能。然而,它是否能根本地從每瓦特的效能上做到提升?單單觀乎其TDP來說仍然令人擔心--想知結果的話?請繼續收看Odin的報告吧!

待續...Q1EX之VIA Nano效能測試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.不同的測試軟件,有完全不同的結果
.實際測試:
.VIA Nano U2500 1.2GHz越級挑戰Atom N270 1.6Ghz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